萬物皆可“地攤”,現在的餐廳為什么都越來越“土”了?
本文由紅餐網 原創(chuàng)首發(fā),作者:翟彬。
冠以“地攤、地桌、市井、街頭、路邊”名稱的餐飲店不斷涌現,大有“萬物皆可地攤”的趨勢。為什么餐飲品牌們開始熱衷于把自己打扮得“土味十足”?
最近一段時間,家門口突然多了一堆非常“接地氣”的餐廳,它們的裝修風格雷同,畫風也很統(tǒng)一:清一色的矮板凳、“破”桌椅、搪瓷缸、灰白墻,外加80年代的明星海報,很多店里還外加一個大大的“破”字。
盡管這些店經營的品類各不相同,但名字卻高度類似:地攤火鍋、市井烤肉、路邊串串、街頭麻辣燙……一股濃烈的“市井風”撲面而來。
從去年開始,餐飲圈就刮起了“地攤風”,以“現炒和親民”為特色的貴州現炒豬油地攤火鍋席卷全國,并由此帶動了對“傳統(tǒng)街頭餐飲”的升級與改造。
一時間“地攤烤肉、地攤火鍋、地攤麻辣燙、地攤打邊爐、地攤螺螄粉、市井羊肉館、市井地方菜、市井豆沙乳”等等一系列冠以“地攤、地桌、市井、街頭、路邊”名稱的餐飲品牌不斷涌現,大有“萬物皆可地攤”的趨勢。
△圖片來源:翟彬 攝
這波“地攤風”來勢洶洶,在抖音上,僅“地攤火鍋”這個關鍵詞的話題量就高達4.1億次,“市井火鍋”也有1.4億次的播放量;在小紅書上,“地攤火鍋”也有超過1萬篇筆記。
“地攤風”如此地流行,不由地讓我們思考兩個問題:
1、為什么餐飲品牌們這么熱衷于把自己打扮得“土味十足”?
2、為什么以往平凡無奇的“街頭美食”,如今反而“破破惹人愛”?
“地攤風”流行的三個原因
“地攤風”能夠如此流行,表面上看,主要得益于品牌對傳統(tǒng)“地攤餐飲”進行的升級。
比如“地攤火鍋”,首先在場景上,將地攤的低桌椅、矮板凳保留了下來,氛圍感十足;現炒的煙火氣也有別于傳統(tǒng)川式火鍋,滿滿的儀式感;再加上飲料、甜品、主食等產品矩陣的設計,讓消費體驗更加豐富。
如果從“底層邏輯”來看,“地攤風”流行還在于其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:
1、幾乎全民都有“地攤情結”
疫情三年,不但帶火了“露營”,更成就了“地攤”,“全民擺地攤”成了今年最火的話題之一。在小紅書上搜索“地攤”,有高達34萬條筆記;在抖音搜索“擺攤”,話題量甚至超過150億次。
尤其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,“后備箱地攤夜市”成了最火、最in的“輕創(chuàng)業(yè)”項目,吸引著無數的斜杠青年前去擺攤和打卡,“地攤咖啡、地攤檸檬茶”堪稱今夏最受歡迎的地攤美食。
△圖片來源:紅餐網 攝
而地攤如此火爆,主要還是因為疫情的反復和常態(tài)化使得大家非常向往、追求“開放空間”和“煙火氣”,因此當久違的地攤再次出現,充滿煙火氣,沒有距離感,也沒有約束,年輕人被壓抑的情緒就得以全面釋放。在地攤上,不論身份地位,不管賺錢多少,一把烤串、一口啤酒,眾生平等。
而各類地攤火鍋、市井烤肉、路邊串串等品類趁勢承接了這個“消費場景”,把室外的體驗搬到室內,讓消費者可以“假裝”在地攤,“假裝”在露營。
2、“地攤風”暗合“消費降級”的趨勢
過去一年餐飲行業(yè)面臨著疫情反復、行業(yè)內卷和消費乏力的三重壓力,同業(yè)競爭加劇,打折促銷成為常態(tài),就連高高在上的米其林、黑珍珠餐廳也開始“貼地飛行”,消費降級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而被冠以“平價、親民”標簽的“地攤餐飲”正好迎合了消費者追求“好吃不貴”的心理,自選的形式,加上小份的食材,基本能做到豐儉由人,消費沒有壓力。
3、“地攤風”符合創(chuàng)業(yè)者“低投入”的預期
以火鍋、烤肉為例,相比起大型連鎖品牌動輒五六十萬,甚至上百萬的加盟費來說,地攤火鍋、市井烤肉等品牌的加盟費大部分在十幾萬左右,啟動資金少,創(chuàng)業(yè)壓力小,在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條件下,風險也相對可控。
再具體點講,首先,“地攤風”的門店面積普遍在100平以內,房租壓力較小;另外像是地攤火鍋、地攤麻辣燙、市井烤肉等都采用“自選或者半自助模式”,人工成本也相對可控;還有就是在裝修的投入上沒那么大,因為走的本身就是“地攤風”,裝修上適度“簡陋”消費者也是能接受的。
△圖片來源:攝圖網
正是因為相對低的投入,“地攤餐飲”成為這兩年炙手可熱的加盟項目,像是去年借助抖音大火的“七七地攤火鍋”,去年3月才在長沙開出首店,目前就已經開出了150多家店。其他的像是壇子李地攤烤肉、英雄故事地攤烤肉、椒太后地攤麻辣燙等品牌基本上也都在去年開始爆發(fā)式增長。
這波“地攤風”還能刮多久?
毋庸置疑,這波“地攤風”確實給許多小品牌提供了一次品類升級的機會:從街邊進駐到商場,從單店發(fā)展到連鎖品牌,從地方擴張到全國,甚至讓一些消失很久的品類重回我們的視野。
比如“地攤麻辣燙”,它的回歸就讓很多人重新找回了“學生時代,圍爐而坐,花小錢解解饞”的記憶。
但是,隨著入局的品類越來越多,發(fā)展的速度越來越快,“地攤餐飲”也陸續(xù)暴露出不少問題:
1、價格“刺客”
以豬油地攤火鍋為例,在其發(fā)源地貴陽,大部分地攤火鍋的客單價都在40元以下,屬于典型的平民美食。而在網紅品牌“七七地攤火鍋”的總部長沙,客單價基本在65元以上,跟主流火鍋品牌的客單價相差無幾,很難說實惠。
去年靠著“破爛風”火遍全國的“破店”,人均也在120元以上,這個客單價離“網紅”很近,離“地攤”很遠。
其他的像是北京的曉燃地攤烤肉、林記港式地攤打邊爐等品牌客單價也都在80-120元之間,這個價格肯定比大品牌要低一些,但絕對算不上親民,因此在社交平臺上,不少網友也把“地攤餐飲”稱之為“地攤刺客”。
△圖片來源:翟彬 攝
2、同質化嚴重
同質化是餐飲行業(yè)的老大難問題,“地攤餐飲”自然也擺脫不掉。
隨手在小紅書上搜索“地攤火鍋、市井烤肉”,你會發(fā)現各家除了招牌不一樣外,裝修風格、出品形式、產品結構基本上大同小異。
像是去年“破店”火了之后,各種“破店”就蜂擁而至,從主打菜,到裝修風格,再到現場駐唱,可以說是像素級的模仿,讓人真假難辨。
3、流行度面臨考驗
跟“真地攤”相比,“地攤餐飲”們做不到“一群人光著膀子喝到天亮”那種真正的煙火氣,同時又不能一直靠著場景博出位,感覺就像“不在街頭的街頭,不是市井的市井”。
裝修這個東西是最容易審美疲勞的,也很容易過時,我們看看文和友這兩年在廣深的遭遇就知道了。
所謂的“地攤風”,只不過是“消費者換個環(huán)境來配合商家演出罷了”,如果丟掉了“性價比”,“地攤餐飲”退流行將是大概率事件。
給地攤餐飲的三個忠告
基于上述問題,在此我也給“地攤餐飲”提三條建議:
第一、選址邏輯要從“重視流量”到“重視復購”
很多“地攤餐飲”的品牌方宣稱自己的項目“投資小、盈利強、回本快”,但這一點越來越受到質疑。
因為“地攤餐飲”的本質是要靠“性價比”吸引“價格敏感”人群,而商家追求所謂的“不求毛利高,只求多走量”就會帶來一個問題,那就是要想生意好,必須找到高客流的鋪面。
且不說創(chuàng)業(yè)小白能不能找到這樣的店面,即便能找到流量大的店面,房租和轉讓費一定不會低。承受巨大的房租壓力,還想繼續(xù)保持“高性價比”,明顯是不現實的。
△圖片來源:攝圖網
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傳統(tǒng)的“臟攤”進商場,看似是品類升級,代價卻是丟掉了性價比。一旦進了商場,房租肯定上去了,食材標準又不能降低(競品太多),服務肯定得上去吧(加人工),裝修也不能太糙了吧(畢竟是商場店),一頓操作下來,傳統(tǒng)的“臟攤麻辣燙”吃出了一頓火鍋的價格。
因此,地攤餐飲與其追逐“高流量”,不如回歸社區(qū),培養(yǎng)“回頭客”。像是遍布重慶大街小巷的“社區(qū)火鍋”,做的就是家門口的生意,盡管客流有限,但是貴在流量足夠穩(wěn)定,復購也高,加上房租便宜,還有可觀的外擺面積,綜合下來生意并不差。
其實這兩年大量餐飲品牌強化社區(qū)布局就也是實證,比如東來順回歸社區(qū),開了“東來順街坊鋪”;紫光園、袁記云餃、熊大爺等品牌重倉社區(qū)等等。
第二、堅持做性價比
看看身邊那些能夠穿越周期的“地攤老店”,但凡能夠活下來,且還活得不錯的一個核心原因就是性價比。
現在很多“地攤餐飲”的位置非常尷尬,與路邊攤相比“性價比太低”,與大連鎖相比“裝修和服務又比不過”,因此,“地攤餐飲”回歸性價比將是不得不做的選擇。
話說回來,“地攤餐飲”如果不主打性價比,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,總不能把“地攤餐飲”當成一種裝修風格吧?這樣的話,當“氛圍、懷舊”帶來的新鮮感褪去的時候,拿什么跟同品類的品牌競爭呢?
第三、謹慎選擇加盟
作為風口上的項目,大部分“地攤餐飲”品牌成立的時間都很短,根據企查查的數據顯示,仍然存續(xù)的“地攤火鍋”企業(yè)大概有2300多家,其中有一半都是近一年才創(chuàng)立的,還有很多是從傳統(tǒng)火鍋、燒烤品牌轉型來的,絕大多數品牌方的加盟模式仍然稚嫩。
很多“地攤餐飲”品牌本身既沒有太深厚的積淀,供應鏈的基礎也不牢固,更缺乏規(guī)范和高效的運營體系,根本無法有效賦能加盟商,有些品牌甚至都沒取得加盟備案,加盟承擔的風險會非常大。
所以,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如果真想借“地攤餐飲”這陣東風,請謹慎選擇加盟,選擇直營其實也未嘗不可。
寫在最后
“地攤風”不止是中餐獨有,從去年開始,迷你椰、首爾大排檔等異國料理品牌也迅速走紅,從場景、到產品同樣追求氛圍感,讓人“一秒穿越到曼谷和首爾街頭”。
不論是“中國地攤”,還是“外國大排檔”,都是希望通過品類的升級改造,讓食客在出行受限的情況下,在室內盡可能地感受地道的市井氣。
類似這樣的品類升級這兩年我們還看到很多,而每一次品類升級,都會給我們留下一個疑問:這個品類到底能不能穿越周期?同樣的問題,留給“地攤餐飲”們來解答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