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五種餐飲更能撐過疫情(請對號入座)
來源:餐飲新連鎖
看過《三體》的人都知道,大體型動物更脆弱、更容易受環(huán)境影響。對苦逼的餐飲人來說,祥林嫂心態(tài)救不了自己,這五種嘗試也許可以。
離離原上草,一歲一枯榮。當下餐飲形勢,基本也是這樣。
因此,現(xiàn)在最重要的,就是斷臂求生,努力活下去。
頭圖來源:攝圖網(wǎng)
01
直播里的“救助術”無效
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性
第二季度時,不少老板跟我反饋說:看了很多"疫情之下的xxx"直播,聽了很多眼花繚亂的方法。
猛一聽,可激動。可收到財務賬上沒余糧了,可還要發(fā)工資和房東催交租短信時,冷靜下來一想。其實,沒啥鳥用。
Why?
遠水不解近渴。
跟一個馬上活不下去的人講怎么才能活得好,就跟讓一個在ICU住了半個月人講如何養(yǎng)生才能更長壽。
講得挺好的,下次可以不用再講了。
救助政策提振信心,但在救助力度上也微乎其微。企業(yè)需要的是引水工程,但是政策提供的都是節(jié)水設備。
今年三月的疫情“倒春寒”,還有當下在某些城市還在爆發(fā)的“靜默”導致的堂食再次被停下。都讓我們考慮一個問題:即使扛過了當下,明年咋干餐飲?再有疫情怎么辦?
還是要做最壞的打算,做更積極的努力。
02
認清現(xiàn)實比認命更有價值
當疫情進入第三年的今天,如果你還被無限放大疫情的文字拖入“悲傷”語境,才是真正的不幸。
如果你被疫情打得滿地找牙,還沒有找到求生的方法,那就更加不幸了。證明過去的兩年,都被你浪費了。
如果餐飲人不談疫情的苦難會怎么樣?如果把疫情看做轉型信號會如何?
其實可以讓我們豁然開朗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
上一輪,2012年國八條出來,高端餐飲死掉一批。因為高消費的客流斷了。為何當時很多餐飲人感受不到痛?因為小眾。
比如湘鄂情,2008年底在全國擁有直營店13家,加盟店8家,全年銷售額達到6.12億元。
2009年11月,湘鄂情以14家直營店,9家加盟店登陸深圳中小板,成為第一家在國內(nèi)A股上市的民營餐飲企業(yè)。
它募集9.5億元資金,上市當天,收盤總市值超過53億元。而創(chuàng)始人孟凱的身家也隨之水漲船高,以39.37億元問鼎餐飲界首富。
隨著2012年開始“八項規(guī)定”發(fā)威,湘鄂情出現(xiàn)大面積虧損。
2013年,湘鄂情虧損高達5.64億元。自2013年7月起,湘鄂情分批關閉北京13家門店,同時主力店西單店縮減面積5049平方米。
此后,為了自救,孟凱開始了一段風雨飄搖的轉型之路。從環(huán)保到影視,從大數(shù)據(jù)到互聯(lián)網(wǎng),這個草莽英雄似乎到了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的地步。
2015年1月5日,公司收到董事長孟凱提交的書面辭呈,“在各種壓力下我的精神瀕臨崩潰,無力回天”。
對比來說,這一輪疫情之下,大眾餐飲客流縮水。不管是管理原因,還是疫情原因,客流大大縮水是事實。
結果就是,一些企業(yè)倒掉。這是同情也沒有用的事情,因為客流斷崖式下跌維持不了原有的生存方式。
怎么辦呢?
要么找到客源多的,比如社區(qū)店,比如線上零售,比如預制菜。
要么把自己的商業(yè)模式,滿足客流最小化。
比如,最近眾多品牌“亂入”咖啡界。李寧、中國郵政、中石化、中石化、同仁堂等先后進入賣起了咖啡。
這些品牌的亂入,直接導致咖啡原料的價格逐漸上漲,精品豆的價格漲幅在5%左右。如果是小量的進貨,有些供應商會直接表示拒絕。
那么,破解之道可能就是上海街頭出現(xiàn)的自助咖啡機。
總的來說,祥林嫂心態(tài)救不了餐飲業(yè)。
03
這五種餐飲
或許更能撐過疫情
剩者為王。這已經(jīng)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結果。
疫情反復擠壓之下,未來有機會的,也許只能是這五種公司。
第一種,是經(jīng)過時間考驗的直營連鎖品牌,又獲得資本加持的。
比如九毛九穿越多個餐飲周期,又在2020初,成功在香港上市。以九毛九為參考,對比同時期的餐飲品牌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九毛九完成了多次進化。
——組織進化
九毛九打破傳統(tǒng)的組織架構,以品牌事業(yè)部來進行管理。每個新品牌配三個負責人:一個Leader、一個品牌、一個運營共同創(chuàng)業(yè),占新品牌20%股份。
因此,九毛九孵化出了太二酸菜魚、慫重慶火鍋廠、賴美麗青花椒烤魚等多個子品牌。
——單店模型進行迭代
九毛九是創(chuàng)始品牌。隨著市場變化,九毛九也在嘗試單店模型的升級,推出了高端主題門店“九毛九。山下的院”。
因此,九毛九實現(xiàn)了從產(chǎn)品競爭、品牌競爭,迭代到了組織力競爭。優(yōu)秀人才成為最大的競爭力。
第二種,是有一定規(guī)模的加盟連鎖品牌。
市場繁榮時,直營連鎖憑借有效的管理,實現(xiàn)了更高的效率。但是在疫情模式下,加盟連鎖比直營連鎖更具先進性,生存成本更低。因此,加盟連鎖降低了疫情帶來的傷害。
特別是SAAS、大數(shù)據(jù)等眾多工具的加持,加盟門店實現(xiàn)“類直營化”管理之后,加盟連鎖更具有優(yōu)勢。
第三種是混合經(jīng)營模式創(chuàng)新者。比如華萊士。
截至2019年底,華萊士的全國門店數(shù)量已超過12000家。目前有報道顯示,華萊士已經(jīng)達到18000家。
疫情之中,華萊士為什么還實現(xiàn)狂飆突進呢?你看華萊士是怎么整合資源的。
華萊士不是“加盟模式”,也不是“直營模式”,而是以“門店眾籌、員工合伙、直營管理”為核心的“合作連鎖模式”。這種模式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有一個專有的名稱——福建模式。
比如門店眾籌,分兩種——
——對內(nèi)眾籌,將公司高管、核心店長及員工變?yōu)椤巴啡恕,即從雇傭關系,轉變成合伙關系。
——對外眾籌,將供應商、門店房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納入眾籌對象。如華萊士參股的上游供應鏈企業(yè)達8~10家。
這種把“房東”都變成合伙人的玩法,還需要求房東降房租嗎?
第四種,是互助型。
疫情進入第三年,很多人都在拼家底了。家底也快拼光了。
這個時候,尋找志同道合的品牌,互相幫扶,成為度過疫情最有效的方法。比如滿記甜品+小滿茶田合并,就是一個好方式。
這就像一些最不濟的普通人,他們的求生方法就是瞎子跟瘸子過一家。
第五種是餐飲新人類。他們擁有后發(fā)優(yōu)勢。
這些新人類以90后為主。不同于之前的餐飲人,這批新人類是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原住民”,他們對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工具的使用,將重塑餐飲業(yè)。
比如有一位阿里出來的新餐飲人,他談到餐飲數(shù)字化時說,“傳統(tǒng)餐飲人是讓數(shù)字化適應業(yè)務,而我們是讓業(yè)務適應數(shù)字化。”
這就是最大的差別,也是新舊餐飲的分水嶺。
結語
有次,一個朋友跟我聊《三體》,談到從食物鏈看物種的消失。
他說,當氣候變化,植物變少。大型動物就會因為食物不足而滅亡,而小型動物反而可以活下來。
事實上,從生物學上講,體型就像投資中的杠桿:它能增加收益,但也會放大損失。碩大的體魄在常規(guī)狀態(tài)下雖能運轉良好、帶來收益,而一旦環(huán)境變化、情勢急轉直下,又會產(chǎn)生驚人的反作用。
比如,一只螞蟻從15,000倍于身高的位置跌落地面,可以毫發(fā)無損;一只老鼠從50倍于身高的位置跌下,往往要摔斷骨頭。
而人只要從10倍于身高的位置跌下,大概率會生命垂危;大象只需要從2倍于身高的位置跌下,身體就會像氣球一樣炸裂。
也就是說大體型動物更脆弱、更易受到外界影響。
所以,體型巨大的生物往往一時強橫,但茍得住、活得久的永遠是那些小個子生物。霸王龍熬不過蟑螂,蟑螂又熬不過細菌。
同樣,倒在疫情中的很多企業(yè),并非都是弱者,也有強者。但是這種強,是基于客流量豐沛之下的強。但是客流量稀缺之際,就難以為繼了。